字畫收藏第一人

2020-11-09

在北京故宮眾多藏品中,有很多來自社會各界人士的捐贈,故宮特別在景仁宮設立景仁榜,以此表達對捐贈人的感激之情。在景仁榜中,有一個名字難以忽視,他保護國寶的壯舉至今被人贊頌,他是張伯駒。

張伯駒傾其一生所藏的文物精品,大多無償捐獻給故宮,故宮的頂級書畫,一半是張伯駒所捐。所以有這樣一個說法「為人不識張伯駒,踏遍故宮也枉然」。

啓功評價張伯駒為「天下民間收藏第一人」,足可說明他在近現代書畫鑒藏界的地位。

少年張伯駒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四公子」一說,戰國時有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四公子,明末有陳貞慧、侯方域、方以智、冒辟疆四公子,被稱為公子的人,絕非只出身名門世家,他們才情橫溢、或個性卓絕、或風流倜儻,而冠絕一時。

民國時,張伯駒與張學良、溥侗、袁克文被稱為「民國四公子」。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張伯駒就像從小說里走出來的男主角,曾見過他的人這樣描述,他面龐白皙,身材頎長,肅立在那裡,平靜如水,清淡如雲,舉手投足間,不沾一絲一毫的煙火氣。

 

青年張伯駒

張伯駒出生於官宦世家,父親張鎮芳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張伯駒自小聰穎過人,9歲會作詩,人稱神童。年少時和袁世凱的幾個兒子一起在天津新學書院讀書,張鎮芳期望兒子能在軍界嶄露頭角,因此張伯駒18歲時被送入中央陸軍混成模範團騎科,三十歲前都在軍界擔任職務。

1917年,張鎮芳因參與張勳復辟,被逮捕入獄。張伯駒四處奔走,不久張鎮芳稱病保外就醫被送回天津。本來就無心考政治的張伯駒,通過這一系列政治鬥爭,更加看透了當時官場醜惡,後來他不顧家人的反對,辭去所有職務,幫助父親打理銀行業務,擔任鹽業銀行經理。

唐 李白 上陽台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927年是張伯駒人生的轉折點,30歲的張伯駒開始收藏書畫、學習書法,研究詩學,31歲時拜京劇大師余叔岩正式開始學習戲曲,從此他把人生投入到一直鐘情的傳統藝術中。


自1927年到1960年,張伯駒收藏了117件珍貴法書繪畫,為了不讓稀世文物被盜賣到海外,他憑一己之力斥巨資購入西晉陸機《平復帖》、隋代展子虔《遊春圖》、唐代李白《上陽台帖》、杜牧《張好好詩》、宋徽宗《雪江歸棹圖》、範仲淹《道服贊》、明代唐寅《王蜀宮妓圖》等珍品。

明 唐寅 王蜀宮妓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歷史機遇與父親張鎮芳創辦的銀行所帶來的資金,使張伯駒有能力收藏到大量珍稀法書繪畫。

末代皇帝溥儀從1922年開始,將大量珍貴文物以賞賜給溥傑為名,盜運出宮。這個行為持續了大半年,溥儀幾乎每天都會將書畫賞賜給溥傑,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道「運出的字畫古籍,都是出類拔萃、精中取精的珍品。

因為那時正值內務府大臣和師傅們清點字畫,我就從他們選出的最上品中挑最好的拿。
我記得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墨跡《曹娥碑》、《二謝帖》,有鐘繇、僧懷素、歐陽詢、宋高宗、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真跡,有司馬光《資治通鑒》的原稿,有唐王維的人物,宋馬遠和夏圭以及馬麟等人畫的《長江萬里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還有閻立本、宋徽宗等人的作品。古版書籍方面,乾清宮西昭仁殿的全部宋版書的珍本,都被我們盜運走了。運出的總數大約有一千多件手卷字畫,二百多種掛軸和冊頁,二百種上下的宋版書。」

宋 趙佶 雪江歸棹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楊仁凱曾在《國寶沈浮錄》記述說很多隋、唐、宋、元的國寶品名並沒有出現在「賞溥傑單」中。這些被運出宮的字畫共裝了七八十口大木箱,費盡周折的運到了天津。溥儀在天津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便是靠著變賣這些歷代法書名畫來維持自己龐大的開銷。後來溥儀逃到東北,將剩下的珍寶運往長春,它們裝滿七十多支木箱,一直在長春小白樓中安放了十多年。

溥儀從長春逃跑後,這些寶物或被偷盜,明搶,遭到瘋狂掠奪和破壞。散失的寶物開始在市場上出現,各地藏家、古玩商紛紛到東北爭奪這批「東北貨」,最先到達東北進行書畫交易的是北京玉池山房主人馬霽川、靳伯聲、「八公司」等。張伯駒收藏的字畫大多是從「八公司」和琉璃廠古玩商手中買到的宮中散出的珍品。

唐 杜牧 張好好詩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張伯駒能擁有大量資金去購買這些藏品,與張鎮芳創辦的鹽業銀行所提供的資金支持密不可分。金城銀行、鹽業銀行、中南銀行、大陸銀行是當時享譽全國的中資銀行,金融輻射功能遍及長江以北,合稱「北四行」。其中鹽業銀行是四家銀行中成立最早的銀行,位列商業銀行之首。

張伯駒曾寫道「一九三三年我父親張鎮芳去世,遺有鹽業股票五十萬元,但那時股票已步入以前值錢,我以三十萬元歸天津家用,自己拿去二十萬元作為北平家用。我以這些錢購進了我喜愛的宋元字畫,以後陸續向鹽業透支到四十萬元收購字畫。」


宋 範仲淹 道服贊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帝退位後民國政府每年需要撥出四百萬兩白銀經費供皇室開銷,而這些錢往往入不敷出,且民國政府因為財政困難不能按期支付。因此清皇室通過匯豐銀行、大陸銀行、鹽業銀行等銀行,來抵押宮中的珍寶古玩。

鹽業銀行辦理的皇室貸款抵押業務讓張伯駒收藏到很多書畫珍品,有黃庭堅《摩懷素書》、方從義《雲林鐘秀圖》、文徵明《三友圖》、王翚《觀梅圖》、蔣廷錫《五清圖》、董邦達《山水》五卷等。

每一件藏品背後,都隱藏著張伯駒的心血,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在他眾多藏品中,最重要的要屬陸機《平復帖》和展子虔《遊春圖》,這兩件作品分別是現存最早的書法作品和最早的繪畫作品,珍貴程度無可比擬,收藏經過更是坎坷崎嶇。

黃金易得,絕品難求,一三折得《平復帖》。

張伯駒收藏《平復帖》的故事可謂一波三折。他第一次見到《平復帖》是在1934年湖北的一次賑災書畫展覽上,當時《平復帖》為溥心畬所有。

清朝滅亡後,溥儒家境沒落,全靠他教書賣畫維持全家幾十口的生活,為了維持生活,他將唐代韓幹《照夜白圖》賣出,幾經轉手流落海外。張伯駒聽說《照夜白圖》被賣出,極力阻止它出境,但已經太晚。由於擔心《平復帖》的命運會跟《照夜白圖》相似,張伯駒便委託琉璃廠閱古齋老闆韓博文向溥心畬商量,希望能將此帖讓出給自己。溥心畬表示自己不需要錢,如果想要此帖,需要二十萬。張伯駒一時無法拿出那麼多錢,遂作罷。


唐 韓幹 照夜白圖 大都會博物館藏

1937年初,張伯駒在一次展覽會上遇見老友張大千,他知道張大千和溥心畬關係要好,便又請張大千做說客,向溥心畬求購《平復帖》,並願意出價六萬元,但溥心畬依舊堅持二十萬,就這樣第二次求購也沒有成功。

西晉 陸機 平復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937年底,張伯駒在天津到北平的火車上遇見了傅增湘,在他口中得知溥心畬的母親去世,急需用錢。張伯駒覺得他兩次相求《平復帖》,溥心畬都沒有割愛,趕上母喪重提此事有些趁人之危。傅增湘讓張伯駒不必顧慮,他可以來做說客。張伯駒表示可以先借給溥心畬一萬塊,希望能以《平復帖》作抵押。

回北京的第二天,傅增湘便把《平復帖》拿給張伯駒,傅增湘告訴張伯駒,溥心畬變賣了家中所有值錢的物品,但無力出殯,《平復帖》不需要抵押了,四萬就能買斷。張伯駒立即先付兩萬,剩下兩萬元又分兩個月付清。

古董商白堅甫本想借著溥心畬母喪的機會買入《平復帖》,再將其轉賣到外國,可惜晚了一步,便想從張伯駒那高價買入,張伯駒當即拒絕,他表示「黃金易得,絕品難求。」就這樣張伯駒終於如願以償得到了《平復帖》。

後來,張伯駒在介紹自己收藏《平復帖》經過時,謙虛的把功勞歸於傅增湘,又對阻止國寶流入海外非常欣慰,他說「在昔欲阻《照夜白圖》出國而未能,此則終了夙願,亦吾生之一大事。而沅叔先生之功,則為更不可泯沒者也。」

賣佔地十五畝豪宅,千金散盡得《遊春圖》。

張伯駒自號春遊主人,把北京西郊的住所改名為展春園,還曾寫過《春遊詞》詞集、《春遊紀夢》談藝集等,都是和他1946年收藏到的展子虔《遊春圖》有關。

《遊春圖》當年被溥儀盜運出宮,後來帶到長春,最後流落民間,是當時大家俗稱的「東北貨」。琉璃廠玉池山房老闆馬霽川第一次就從東北帶回二十多件字畫送到故宮,張伯駒審定後發覺其中只有少量真品和精品,他懷疑馬霽川是將更多的精品賣到上海,經滬商輾轉到海外,從而獲得更多的利潤。


隋 展子虔 遊春圖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遊春圖》被六家共同享有,馬霽川就是其中的股東,張伯駒得知此事後到故宮找院長馬衡商談收購事宜。張伯駒仔細說明《遊春圖》的重要性,希望故宮能收購,如果經費不足,他也能幫忙週轉,但最後故宮由於資金不足,未能答應張伯駒的請求。

張伯駒沒有放棄《遊春圖》,他親自去找琉璃廠的古玩商,告訴他們「此卷有關歷史,不能出境,以致流出國外」。經過多次商談,最終以黃金二百二十兩談定價格。

當時張伯駒因頻繁購入宋元書畫,生活拮據,已拿不出那麼多錢,無奈只能將原來買入的李蓮英一處佔地十五畝的宅院賣出,又加上夫人潘素的金銀首飾,才勉強湊得畫款。

張伯駒說「黃金易得,國寶無二。我買它們不是賣錢,是怕它們流入外國」,他把117件書畫作品收錄在《叢碧書畫錄》中,1956年,張伯駒將陸機《平復帖》、展子虔《遊春圖》、杜牧《張好好詩》、範仲淹《道服贊》、黃庭堅《諸上座帖》、蔡襄《自書詩冊》等八件珍品無償捐贈給故宮,堪稱中國書畫鑒藏界的一次創舉。後來又像故宮捐贈了部分收藏。60年代,張伯駒到吉林省博物館工作,又將五十多件藏品無償捐給吉林省博物館。

 

褒獎狀

張伯駒與夫人潘素

張伯駒收藏書畫源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後來已保護文物不外流為己任,傾盡家財,讓稀世文物完好的保存,卻不佔為己有。他說「人生如夢,大地皆春,人人皆在夢中,皆在游中,無分爾我,何問主客」。經歷半生富貴半生貧困的張伯駒,對待世間萬物,皆為煙雲,他又說「予之煙雲過眼,所獲已多。故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是則予為是錄之所願也。今還珠於民,乃終吾夙願。」

張伯駒晚年自嘲自己一生半在春遊中,坐看雲起,笑看花落,他視虛名如糟粕,看勢力如塵埃,這一生的悲喜,都在他樂觀、浪漫、隨性的態度下被消解和超越,從此世間再無張伯駒。

 

晚年張伯駒


文章轉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