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胡適胡適(1891-1962),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其中,適與適之之名與字,乃取自當時盛行的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典故。安徽績溪上庄村人。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北大文學院院長、輔仁大學教授及董事、中華民國駐美利堅合眾國特命全權大使、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

作品特色

他主張使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白話的-白-,是俗話,是<明白>的白,是<黑白>的白,胡適認為中國文學若想活起來必須用白話,必須用國語,因此胡適的<建設新文學論>的唯一宗旨是: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胡適曾發表了<談新詩>談中國文學的革命運動,他認為要先進行語言文體的解放,理想,感情等才能跑到詩裡去。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八不主義:一、不做 - 言之無物 - 的文字。二、不做 - 無病呻吟 - 的文字。三、不用典。四、不用套語爛調。五、不重對偶 - 文須廢駢詩須廢律。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七、不摹仿古人。八、不避俗話俗字。


藝術評價

一生聲名顯赫,際遇卻起起伏伏,曾在最重要的關鍵性時刻擔任領航員,造成風起雲湧。提倡的「新文化運動」,不僅改變了中國數千年來的文學方式,讓文學能深入民間,與人民的生活相結合,同時提倡「德先生」與「賽先生」--民主與科學,對中國的影響更是深遠,五四之後,中國能致力於民主科學的發展,並將此理想在台灣施行,跟上世界的腳步,胡適先生與其同時代的一些學者功不可沒。對日抗戰之前,胡適原本主張以和平手段來避免戰爭,但後來體認到「和比戰難」,轉而積極對日抗戰,並於1938年擔任駐美大使,經常奔走各大城市演講,期使美國人士了解中國抗戰的重大意義,他曾自況:偶有幾莖白髮,心情微近中年,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當時抗戰正處於十分艱困的階段,胡適這首小詩,可以顯示他為國堅忍,苦撐待變的精神,此時他已不再只是個文人,而是運用其服膺的實證主義,切切實實的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