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賓生平簡介

董作賓(1895-1963),原名作仁(入學後名),字彥堂,號平廬。河南南陽人。知名文史學者,在考古學、殷商史、文字學、書法及篆刻藝術等方面頗有貢獻。曾任福建私立協和大學、國立中州大學教授,國立中山大學副教授,臺灣大學文學院和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教授。 1951年至1955年8月,任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作品特色

中國最重要的甲骨文大師,他的發掘與研究,使中國歷史往前推了三百年,他對殷商卜辭的研究與解讀,使我們對殷商時期的生活與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由於考古、史學成就,與羅振玉、郭沫若、王國維並稱「甲古四堂」。董氏參與河南安陽殷墟發掘,最終將甲骨文分為五期,即盤庚武丁、祖庚祖甲、稟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其後無人能出其右。

藝術評價

中研院副研究員/蔡哲茂: 「假借字裡面,甲骨文這個高字,是上下各有兩個草,中間一個高,這個字要讀做郊,就是郊外的郊,就是說戊戌這一年,王到郊外去田獵。」
董作賓之子/董敏 : 「我父親認為我們小孩可以自由發展,所以我們一共有兄弟姊妹十個,沒有一個是學文史的,這一點我們現在後悔了。」
在二十世紀末的今天,董作賓雖然早已過世,但在遠離安陽小屯的台灣,仍然有著許多對甲骨文默默付出心力的學者,正踩著董作賓的腳步,一步一步的讓世人知道,屬於中國的珍貴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