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 - 桃花游魚

生平簡介

張大千(1899-1983),原名張正權,又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他幼年跟隨母親習畫,後拜曾農髯、李梅庵為師,1923年,因隨仲兄善子參加上海「秋英會」雅集即席揮毫而一鳴驚人。1925年,張大千與其兄張澤居於上海法租界地,兩人收藏一幅明人張大風的《諸葛瑾像》,便以「大風堂」為畫室之名納徒授課,這些弟子後來也被稱為「大風堂畫派」。

1927 年起,張大千遍遊名山大川,師法自然,被日本漢畫學著稱為「黃山畫派始祖」;1929任第一屆全國美展幹事,1933 年又入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擔任教授,但隔年旋即辭職專事創作。此後多年,他輾轉移居香港、阿根廷和巴西聖保羅等地,也漸漸在國際上累積了名氣,不僅羅浮宮曾前來邀展,更以「秋海棠」一圖,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評為世界偉大畫家。

作品特色
張大千的創作生涯大約可區分為古典期、轉變期和高峰期,意即“師古”、“師自然”和“師心”的三階段。起初畫風主要受到石濤跟八大山人的影響;赴敦煌臨摹壁畫後隨即轉變為晉唐宋元風範;1956 年與畢卡索的相遇,則使其邁入創造性的高峰。他以近似現代西方繪畫的自動技法,用手牽動畫紙或畫板,使墨彩漫然自流,形成某種偶然效果,再憑感覺注水或加濃顏色,或用筆添補房屋、山腳、枝幹或人物,造成半抽象的、墨彩交輝的境界與情調。

藝術評價
張大千的一生充滿傳奇,他早年赴日學習染織,也曾入寺為僧,又在戰火中遠赴敦煌臨摹壁畫。在不凡的生命經歷之餘,他孜孜矻矻於畫藝的精進,臨摹傳統大師幾可亂真,又利用西方藝術理念開創出獨樹一幟的潑墨山水,無怪乎徐悲鴻譽為「五百年來一大千」,其在中國現代畫壇的地位亦不言可喻。而他作為一名全能型的畫家,“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的藝術特色,更使得「大風堂畫派」(或稱「大千畫派」)有別於其它區域性畫派,被視為一個延續、開放、包容性極強的綜合性畫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