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靜農 對聯生平簡介
臺靜農(1902-1990),安徽霍丘縣人,原名傳嚴,二十年代初改名靜農,字伯簡,晚號靜者,另有筆名蔣超、青田、青曲、青辰、辰兄、聞超、孔嘉、釋耒等。1918年就讀漢口中學期間,與同鄉創辦《新淮潮》,鼓吹新文化運動。1922年在上海《民國日報》副刊“覺悟”發表新詩《寶刀》,署名“靜農”,1923入讀北大研究所國學門。1925年與魯迅、李霽野、韋素園、曹靖華等成立未名社,1930年與潘漠華等發起成立“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北方分盟”,1927至34年間三度陷獄,1927年因未名社出版托洛斯基《文學與革命》中譯本而被補入獄,1932年及34年兩次被北平當局以“共黨嫌疑”逮捕入獄。1935年轉任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其後再轉到山東大學、齊魯大學等校任教。1939至42年任職國立編譯館,42年任教於國立女子師範學院國文系,1946年赴台任教於台灣大學中文系。臺靜農赴台後寄情書藝,書法廣泛涉獵金文、刻石、碑版和各家墨跡,篆、隸、草、行、楷諸體皆精,成書法名家。

作品特色
「沉鬱」指得是內心情感,而「頓挫」指的是外在表現手法。回顧多年來學術界、藝文界對臺靜農的探討,所謂的「沉鬱之心」,乃臺靜農內心深處的憤懣、鬱結。而內心的憤懣、鬱結,除了以隱喻的方式出現在部分詩文、論文中,潛心書藝是遣懷的重要方式。要表現「沉鬱」的情感,非以跌宕的「頓挫」技法不可,因此以「頓挫之筆」來闡述臺靜農書藝線條。透過臺靜農對碑帖的臨摹,凸顯其書藝線條的特徵,並以「頓挫」為主軸,說明臺靜農行草藝術的表現。

藝術評價
「從來沒看過一個『真正的書法家』是沒有學問的!」臺靜農即是一位「真正的書法家」。詩文與書畫讓人感受到是一個在動盪時代幾經喪亂的知識份子,所呈現的特殊心境與令人景仰的風範,無論是他的書法造詣或學識修養,都讓人崇慕。